前几天为了做前往日本的准备,去中国银行开了一张VISA借记卡。在前台询问开卡的先决条件是经理跟我说需要有出国的签证或者是机票,签证预计还有一周才能下来,而飞机票为了保险起见也暂时没有买。我当即就问他:“我可不可以现场买机票?”。经理笑了一下,说当然,我不介意你现场买,现场办,现场退。
在感到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也明白,经理也是为了走上面规定的流程,而其余的责任不在经理的范围之内。虽然为我提供了一些方便,但是我也不禁开始思考这样的合理性。
很明显,走这个程序是为了防止滥办外币卡出现难以管制的情况。这个程序出现的初衷应该是只为了让目的纯粹的人可以达到办卡的目标,从而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币卡的滥用,也满足了出国以及外商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个纯粹的目的,只能用某些程序去筛选出真正有需要的人。然而,第一方面,就正如俗语所说,“程序是死的,人是活的”,估计这一句话已经成为在中国混社会的标准了。写的跟说的经常不是一回事,即使必须要走程序,中间也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银行经理对自己的绩效和职位以外的事不太关心,也就是说,他只需要明面上遵守上面的规定就可以了。而不是如上级原先所想的那样帮助剔除出目的不纯的人,如果这么做,一方面给自己加工作量,一方面和业绩过不去,单纯所谓的“听话”和“正义”在没有实际利益的情况下,变得很虚弱和可笑。
这样一个小事,如何不能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呢?大量的形式主义,阳奉阴违也已经屡见不鲜。甚至我们开始渐渐的习惯它,而不是质疑它存在的合理性。
原先规定,某级领导办公室的面积不能超过多少平米,领导就连夜用砖把多出来的面积给砌掉。
学校里面来了某个领导来审查,学生的饭菜质量都能好上一两天。
中央一提出要做垃圾分类,小区跟学校就应付式的做出垃圾分类桶,最后还是在运输时混到一起。
仅仅只有当上面集中精力下达一项政策,提出极其严厉的惩罚手段,跟极其严格的监督手段时这个政令才能得到原本的效果。但是又哪来那么多的精力和那么多的金钱,来一条条的做完这些事情呢?回想一下,觉得中国的大部分政令都像政治游戏里面的Ad-hoc(临时紧急政策),虽然能得到一些效果,但是每次实行起来极其费钱和行动点,在政令栏同时开几个,国家就要破产。
我想所谓的做给上面看,不是说明了审查程序不够严格,不够贴近实际的。而是整个利益的冲突,以及和这个圆滑的社会不搭调罢了。这样做下去,倒不是说说领导都会蒙蔽视听。而是说领导也明知如此,只是为了应付更上级的人而做做检查,写个完美的考察报告。如此下来,只要上级规定一定程度上跟下级利益存在冲突,就总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走流程给上面看的问题。
目前社会的风气,对这种行为的习惯化,只会让政策越来越难以下达,越来越变成忽悠领导,领导忽悠媒体,媒体忽悠人民的局面。到时候也许进入这些潜规则而沾沾自喜的我们,也会成为受害者。
> 中央一提出要做垃圾分类,小区跟学校就应付式的做出垃圾分类桶,最后还是在运输时混到一起。
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中央台新闻,那会新闻直播间专门花了十好几分钟介绍这个。现在看来估计纯属没新闻凑时长了。就算如此,当年新闻直播间还是比现在的好看。
总不能一直正能量赢赢赢,这样最后就是输光光